Year: 2022

领先一步气象新——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纪实2号站注册

本报记者 杨振武 蒋建科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悄然进行。谁都没有料到,当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改革序幕拉开之时,他们的改革之舟已冲过激流险滩,驶入新的天地。 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 人才分流———院部机关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减到93人; 机制转换———组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2号站清理撤并了20多个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 制度创新———相继制订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发生在中国林科院的这些改革,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更得到林科院广大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前不久,中国林科院体改办对在北京地区的5个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8%的职工对改革投了赞成票。 “关键是要给广大职工以希望,大家看到了希望,就会齐心协力地推进改革。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兴奋地告诉记者,经过4 年来的探索,2号站平台官网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还要努力,争取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深化改革探出一条路子来。 自我加压 试点先行 矗立在京郊玉泉山下的中国林科院,是中国林业科研的“国家队”,全院17个研究所和中心分布在大江南北,扎根于神州沃土之中。40多年来,中国林科院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有67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28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完全是自我加压。早在4 年前,院领导就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几十年一贯制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积弊也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院领导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迟改不如早改,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经过一番努力,1996年7 月,中国林科院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任务是,为深化社会公益类机构的改革“探路子,出经验”。 任务虽然只有六个字,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中国林科院根据院直属17个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确定了4个试点单位,突破口就选在“大本营”的院部机关。 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而且先拿院部机关“开刀”,在全院引发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过惯了平淡日子的干部职工经历了一次观念的大碰撞,思想波动也在所难免。不过,由于院领导事先下透了“毛毛雨”,工作深入细致,尽管改革大刀阔斧,处室有撤有并,人员有上有下,但全院上下自始至终保持了稳定。转岗分流的150多人在“双向选择”中很快找到了新的归宿,做到了“人尽其才”。 院部机关的成功尝试,更加坚定了院领导的决心。1998年,按照“改造传统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的思路,中国林科院经过筛选、论证,重新确定了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森林保护研究所和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二为一,重新组建了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郑州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加挂了“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牌子。 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科技产业化的加速。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中国林科院工作的“重头戏”。1997年,他们在江苏无锡召开科技产业化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下决心清理撤并了一些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1999年9月,院里自筹资金,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科技骨干企业“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时,院里又以多种合作形式,分别组建了国林竹藤公司,上海昊林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1999年,全院科技企业销售收入1.3亿元,2号站注册纯收入2300万元,为部分研究所和中心的转制创造了条件。 走出大院地阔天宽 中国林科院的率先改革,打破了科学殿堂昔日的宁静。在不断涌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中,广大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竞争意识空前提高。 然而,要在观念上适应新体制,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泽慧院长鼓励大家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当然难!只有走出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市场,科研人员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勇敢地走出去,使多年困扰院领导的科研人员争课题、争经费的难题迎刃而解。 全院通过科技合作、国际合作、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使科研投入结构发生变化,科研经费明显增加。仅1999年,全院纵向课题经费就达3330万元,人均3万余元。其中林业所人均科研经费高达9.5万元。中国林科院还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项目3年增加40多项,经费连年递增,去年新增项目经费250多万美元,是改革试点前1996年的10倍。 过去,科研人员完成课题后,往往习惯于报成果,申请专利,然后便束之高阁。如今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南京林化所张宗和研究员研制开发的五倍子单宁酸系列产品,1997年进入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中心,两年产值翻番,今年又被列入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预计两年内产值可以突破5000万元。林业所王涛院士研制开发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产品,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很快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产品覆盖了全国80%的县市,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林科院在改革试点中“好戏连台”。他们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同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政府,与山西林科院、河南南阳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定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上海木材所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与福建南平联合共建试验开发区,发挥辐射作用;与印尼金光集团全面合作,在中国林科院设立了1000万元的金光林业科研开发基金。 中国林科院改革试点4年间,累计筹集资金2.3亿元,重点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他们分别在北京石龙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林产化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广东湛江建立了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昆明资源昆虫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并与云南省政府共建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  分类推进各得其所  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制。而在一个机构中,往往是公益性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开发和服务并存,界限难以分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7月31日,中国林科院举行了热气腾腾的科技体制改革会议,决定把全院改革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提出了“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改革,推进转制”的改革思路。 本着有利于加强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考虑,中国林科院经过认真筛选,决定对林业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入,

早改革早受益(短评)2号站注册

科研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工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可以面向市场的研究与服务工作还没有按照市场机制运行,2号站动力和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机构设置重复、结构不合理、队伍臃肿等问题,难以胜任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是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既要大胆开拓,又要细致稳妥。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工作特点,2号站平台官网采取不同的机制,实行分类改革。对那些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进行企业化转制。同时,对那些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性研究的科研机构,一定要保留足够的、精干的科研队伍。要通过改革,建立科研机构内部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机构的活力和科研效率。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展示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已经铺开。中国林科院的经验说明,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2号站注册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中国林科院公文研讨会将于近日举行2号站

各所、2号站网址中心:根据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文件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办公室10月17日召开的研讨会精神,2号站客服从明年元月1日起中央国家机关将执行新的公文标准格式。 为理顺我院文秘工作关系、规范公文质量与公文标准顺利接轨,2号站经院领导同意,将于11月28–30日召开中国林科院公文研讨会。

我国生态治理速度2号站客服不及遭破坏速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在日前举行的上海科技论坛报告会上指出:从整 体上看,我国生态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她再次向人们敲响生态环境 的警钟: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面积,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18.6%,2号站网址全国每天平均缺 水量则达到2000多万吨。 江泽慧应邀在上海作了题为《现代林业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报告。她说,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人工 林面积已达4500万公顷,列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 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加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等。据 她介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加上风蚀面积,达到376万平方公 里;每年流失的土壤为50多亿吨。262万平方公里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这个 数字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据统计,2号站客服全国每年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的 人口在两亿以上,15%―20%的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江泽慧认为,2号站我国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 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她建议现阶段我国应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 设,并按照“点、线、面”模式推进,所谓“点”是指在全国5万个城镇同时发展园 林和小面积森林;“线”是指江河湖海沿岸及交通干线的生态建设;“面”的重点在 于加强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和东部森林资源建设。

我国加快森林生态2号站客服网络体系建设

2000.11.07 21:24:08 新华网上海11月7日电(记者 张建松)中国林业 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江泽慧今天在 2000上海科技论坛上说,我国将加快森林生态网络体 系建设的步伐,以“点”、“线”、“面”的模式及布局 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在题为《现代林业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演讲中,2号站网址 江泽慧教授充分阐述了我国现代林业的理论内涵、标准及 一些优先领域。她说,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我国 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目前已初具规模,“点”、“线”、 “面”模式旨在推进我国5万多个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由城 市绿化向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方向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 江河湖海沿岸及交通干线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西部的生 态环境治理和东部的森林资源建设。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林业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 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 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 破坏的速度,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 之一, 据统计,2号站客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扩大到179万 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达50多亿吨;全国荒漠化土地 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400多平方公 里的速度不断递增;全国严重退化的草场面积达1.35 亿公顷;全国每天平均的缺水量高达2000多万吨;有 15% 至20%的动植物物种正在濒临灭绝,有2亿以 上的人每年都要受到灾害的影响。 江泽慧教授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突出地成为制约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现代 林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建立高标准完备的林业生态 体系、高效益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高质量的现代化森林 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率规范的林业管理体系以及高水 平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江泽慧教授同时指出,我国的一些城市在绿化时,2号站过 分地注重造景和追求时尚,而忽视了森林本身的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与世界森林 覆盖率高的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已达 4500万公顷,位居世界首位。

2号站网址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记者从10月25日在江苏扬州召开的“《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和《人工林木材性质及其生物形成与功能性改良机理的研究》科研项目协作会”上获悉,历经十余年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该体系已在我国大江大河流域、主要山脉及铁路公路沿线的近二十个省区建立了几十个试验点,还在一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立了一些试验点,研究了几十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模式,2号站网址正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 本次科研协作会为期三天,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项目主持人江泽慧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国家计委和国家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等有关各省区的领导同志。来自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林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林业高高等院校的180多名代表会聚扬州,主要目的是总结以林业部门为主实施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等三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交流经验,研讨有关问题,部署新的研究任务,实地考察扬州古运河绿化工程和仪征市低丘试验示范点。 本次科研协作会的三个项目,是“九五”期间林业科技领域参研科技人员层次高、队伍大、试验面宽、与地方经济结合最紧密的国家级重大林业科研项目,2号站客服三个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产生重大影响。其中《长江》项目范围涉及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等五省,对长江流域及全国其它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林》项目是林业领域的第一个攀登计划项目,许多阶段性成果将为建立我国南方大规模的商品林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江泽慧教授在25日上午做了题为《现代林业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她在报告中阐述了古今中外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最新进展,现代林业的内涵、优先领域及其应用。江院长还着重强调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加快我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该体系建设是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面向整个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营建一个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环境,实现国土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是适合国情,促进人与自然、森林与环境、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2号站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日下午,全体会议代表实地考察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项目的扬州试验点纪念碑和扬州古运河城区段、扬州古运河城郊段建设成果以及《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项目的仪征市马坝示范区和马坝梨园开发示范区。

2号站平台官网我院与云南省共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月30日上午,2号站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与云南省人民政府黄炳生副省长在昆明震庄宾馆就中国林科院与云南省联合共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关事宜进行专题研究。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省计委、财政厅、林业厅、科技厅、省生物资源创新办公室、资源昆虫所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谈。会议由江泽慧院长和黄炳生副省长联合主持。 黄副省长对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建所以来,2号站平台官网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云南省”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在世纪之交和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时期,开展省院联合共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对加快云南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会的专家、领导一致认为:依托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建设的”中国林科院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中试基地”对推动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和技术辐射源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按规划设计要求,”中试基地”将建成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优质紫胶、精制白蜡及塔拉系列产品等三条主要生产线,完成工厂化试验的最后阶段,为尽快形成和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创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整个中心建设将投资3500万元,国家林业局立项投资2000万元,2号站注册云南省立项支持1000万元,自筹500万元。 最后,江泽慧院长对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长期对资源昆虫所给予的关心表示感谢。

江院长考察资源昆虫研究所2号站注册

9月29日上午,资源昆虫研究所会议室喜气洋洋,2号站一幅”热烈欢迎江院长一行莅临我所检查指导工作”的横幅标语道出全体职工的心声。10点,江泽慧院长神采奕奕走进会议室,顿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有云南省政府余云东副秘书长、中国林科院彭镇华研究员、国家林业局造林司雷加富司长、科技司祝列克司长、云南省林业厅陈继海厅长、陈德昭巡视员、中国林科院分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蔡登谷、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金旻、国家林业局闫振处长、胡章翠处长、云南省林业厅王哲处长、中国林科院张华新副处长和尹刚强副处长。 大会由资源昆虫所党委书记杨时宇主持,2号站平台官网江泽慧院长作重要讲话,她说:这次到昆明来,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出席”中国昆明国际花卉节”开幕式;二是参加西南林学院的交接仪式;三是到资昆所进行调研,同大家一起商讨资昆所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江院长就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资昆所的改革与发展作了几点指示: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很快。先走一步,就能抓住时机,争取主动;犹豫徘徊,则可能丧失机遇,造成被动。资昆所作为全院分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在座的各位中层干部及科技人员,要认清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实践中去。二、深化改革,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资昆所发展的新思路。 江院长对资昆所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1、 按照院分党组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好改革方案。2、发挥区位优势,拓宽研究领域,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3、建立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4、建好中试基地,加快成果转化,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5、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江院长旁征博引、启迪思考的讲话,博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江院长不仅对中国林科院深化改革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而且对我所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职工思想触动很大。大家决心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团结一致,2号站注册勤奋工作,为祖国林业科研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林科院举行“绿渊杯”青年论坛2号站注册

9月25日下午,中国林科院50多位青年科技人员参加了由院团委组织的”绿源杯”青年论坛,论坛以”青年 改革 发展”为主题。与会青年踊跃发言,就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形势,迎接挑战,积极投身改革,找准定位等团员青年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目前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为贯彻落实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精神,2号站积极引导全院团员青年参与改革、投身改革,中国林科院团委组织开展了这次青年大讨论,旨在引发团员青年对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在改革中找准定位,并积极投身改革,加快自我发展。 讨论会上,团员青年们各抒己见。国家级跨世纪人才、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刘世荣、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站长肖文发、留学归国博士吕建雄、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赵戈副处长等应邀到会做了主题发言,2号站平台官网他们先后就当前中国林科院改革和发展的现状、青年如何应对改革、科研与产业建设关系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大家普遍认为,面对改革,青年一代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做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要充分认识到改革为青年创造和提供的历史机遇,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迎接改革带来的人员分流、岗位变动和角色转换;同时,团员青年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知识积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在改革和社会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 与会代表认为,解决好自身的定位问题,对处于改革时期的青年至关重要。青年能否以平常的心态看待改革,在改革的中找准定位;能否主动适应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做改革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能否正确看待科研与产业的关系,为林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问题,都需要青年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认真思考。 同时,与会青年表示,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青年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不够,很多人对改革认识不够深刻,被动接受改革。这一问题,在本次论坛上也得到了青年的重视和普遍认同。 讨论结束后,院团委向全院团员青年发出了”积极行动起来,2号站注册争做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林业建设排头兵”的倡议。 最后,还举行了向中国林科院原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生态研究室颁发”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铜匾的授牌仪式。这是林业系统第一家被正式授予该荣誉称号的单位。

江泽慧院长在考察北京老山汉墓发掘现场时强调现代木材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大有作为2号站注册

9月23日上午,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在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的陪同下,考察了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现场,亲切慰问几个月来冒着酷暑坚持工作的我院木材保护专家。在听取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后,她肯定地说,我国木材专家在老山汉墓发掘过程中富有成效的工作再一次证明,现代木材科技在文物保护中大有作为。 老山汉墓考古工作,2号站是北京地区考古发掘史上继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明十三陵定陵和大葆台西汉墓发掘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掘工程。老山汉墓的建筑特色在于木结构,墓室的顶板、题凑、外回廊等均为木制。据初步测算,整个墓室所使用的木材不少于100立方米。如何保护已暴露和出土的2000年前的木材成为专家首先关注的课题。为此,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专家受命解决古墓木材保护难题。 木材保护专家于今年四月份进入发掘现场,已对暴露的作为墓室结构的大量腐朽呈黑色的木材,随挖掘进度,不断地进行喷药处理,并用薄膜覆盖以保湿和防止霉变。所使用的药液是木材所专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后研制的。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王武钰向江泽慧院长介绍,这种药液施用后,原来一些木材上长有的白色木腐菌被迅速杀灭。对已经出土的木材,专家们采用高压消毒、防腐处理和漆干等多重保护措施,为今后汉墓的保护和复原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发掘现场外东南角的木材处理点,江院长考察了木材防腐设施。大家见到两个放满木料的防腐药水处理池、一个金属密封抽湿罐和一个0.6立方米容积的压力罐。已出土的10多立方米木料经一系列防腐处理后,穿上一层化学药剂“保护衣”,就不会再腐朽变质。目前,木材所已对部分出土木材的树种进行了鉴定,鉴定出柏木、梓木、栗木、松木等7种。 长期从事木材科研工作的江泽慧院长说,2号站平台官网现代木材科技不仅能够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如布达拉宫、塔尔寺等著名古建筑和一些古墓木结构的防腐,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汉墓修建的年代和分析古气候环境。考古专家证实,对木料进行碳14测定,比其它方法确定古建筑的年代误差小,只有10-20年;值得重视的是,根据古代木料的年轮宽窄变化,可以分析雨水的丰枯等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江院长要求木材科技工作者发挥自己在古建筑维护中的学科优势,加强与考古界的密切合作,开展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利用现代高新术,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陪同江院长考察的还有张久荣常务副院长、蔡登谷书记、金旻副院长,2号站注册以及木材所和院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