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22

我国森林生态模式达几十种2号站

郑北鹰 今天从中国林科院获悉,经过10余年的建设,2号站网址我国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 前,该体系已在我国大江大河流域、主要山脉及铁路公路沿线的近20个省(区、市)建立了几 十个试验点,研究成功的几十种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正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 据悉,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是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2号站客服面向整个国土生 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营建一个分布均匀、结构合理、功能完 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是适合国情,2号站促进人与自然、 森林与环境、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九五”国家林业2号站客服科技攻关项目全部通过验收

2000年12月18-20日,2号站网址科技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九五”国家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验收会议,“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和“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个林业攻关项目作了专题汇报,由江泽慧院长担任主任,两院院士王涛、石玉林、唐守正等科技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验收委员会,高度评价五年林业科技攻关成就,并提出“十五”期间进一步做好科技攻关工作的建议。 据悉,“九五”期间,2000多名林业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取得丰硕成果。 由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主要针对我国“三北”、长江、沿海、太行山等主要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在“七五”、“八五”攻关的基础上,2号站客服以生态林业工程功能持续提高、系统集成配套技术及单项技术深度开发为重点,攻克了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与调控、农林复合可持续经营、困难立地造林与植被恢复、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低效防护林改造更新和生态林业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等6大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42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供适用技术120项,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 50%。该项目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已全部在各试区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工程或生产上推广辐射,推广总面积达96.1万公顷,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06.1亿元,生态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以我院为主承担的“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项目,经过700多名科技人员五年攻关,共获得重大或阶段性成果45项,实际应用的成果44项,研制出新产品38项;新技术、新工艺92项(其中专利12项),新材料107种。其中,高新技术育种应用,利用分子标记和辅助选择育种技术;杨树、杉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数量性状基因、生长、抗性相关的基因位点定位;桉树、美洲黑杨等树种基因工程育种,毛白杨多倍体育种,落叶松、白桦强化育种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各材种定向培育、地力维护、微生物应用、及高效加工利用等方面均有重要进展。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共848篇。该项目研究与工程建设项目和产业链紧密结合,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己经在全国各地推广或正在推广,108杨、毛白杨三倍体新品种等己经形成市场规模。在高效加工利用方面,己建立的11条中试线、14条生产线中应用或向社会推广。17项成果转让的成交额 698万元,项目获经济效益19.38亿元;项目获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以我院为主承担的“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九五”首次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紧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气侯类型区荒漠化治理、制约农林牧业高效优质高产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技术难点,开展多部门、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取得了新产品10项,新技术、新工艺58项,新材料51种,研制成功五角枫脱壳设备1套,获专利1项;经专家认定的科技成果共25项。部分关键技术有了突破。在干旱区水分平衡的风险评价、植物种质资源的适宜性评价、沙漠土壤盐分动态规律研究等领域丰富和发展了荒漠化及其相关学科,沙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五年来发表研究论文 33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出版专著和科普著作 23部(册)。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与防沙治沙工程紧密结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果25项,有7项成果达到了产业化水平,2号站获综合经济效益1.7亿多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勉励科技人员在新的世纪和“十五”科

2号站网址中国林科院首家科技示范县挂牌

新华社郑州12月25日电(记者林嵬 王恒涛)中国林科院首家科技示范县今 日在河南省西峡县挂牌。双方签订一个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开展多方位、多层次 的经济技术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林业。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区,2号站网址有林地面积3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是河 南省第一林业大县。而中国林科院在山区和平原林业综合开发、城市林业、工厂化育 苗、花卉生产等方面都有专业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 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宋闯说:“科技示范县是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林科 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西峡县丰富的林业资源,组织多学科联合作战,2号站客服把科研 单位、政府、农民三方力量聚在一起,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西峡县委书记刘朝瑞介绍说,双方合作以后,西峡县可充分利用中国林科院的信 息优势,2号站准确把握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中国执行UNDP项2号站平台官网目取得新突破

记者尹发权 通讯员林群报道 12月5日至7日,2号站“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能力建设”(UNDP)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林业管理干部和荒漠化防治专家,高度评价该项目执行三年来科研考虑推广、治沙结合致富的可行做法。 UNDP项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中国的防沙治沙提供的援助。资助金额为110万美元,其最终目的是为治理我国荒漠化土地提供模式和经验。 该项目采取了独具特色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根据沙区实际和农牧民所需选择研究课题,在下面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试点区,即宁夏中卫县、内蒙古瞪门县和伊金霍洛旗,分别通过三个试验站的技术推广及培训活动,推广成果并定期从当地农牧民那里反馈技术推广的信息;在上面建立项目管理机构,通过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2号站平台官网国家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加强组织协调、科研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使防沙治沙的研究开发、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形成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 新思路带来新突破。在农牧过渡带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科技人员揭秘荒漠化成因,创立和推广以“高效农牧业、径流园林、沙材灌木防护”为主要内容的三“圈”模式,进行—系列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试验,农林复合种植区的多穗玉米鲜重亩产高达9000公斤,2号站注册甜高梁亩产鲜重达6000公斤。在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科技人员采用铁路固沙新法,可保兰新线交通枢纽长治久安。在乌兰布和沙区,内蒙古磴口沙漠研究站的科技人员进行沙地综合治理和利用开发,不仅建立起防风固沙的绿洲保护体系,而且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中国荒漠化信息网站和县一级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信息系统,24小时发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对全国的荒漠化监测与预警工作有重要借鉴作用。

江西省孙用和副省长一行2号站来中国林科院参观考察

12月11日,2号站江西省孙用和副省长一行来中国林科院参观考察。这是我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后,江西省领导推进院省合作的具体行动。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院领导张久荣、蔡登谷、金旻,我院相关研究所和职能处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出席了座谈会。 江泽慧院长在座谈会上说,中国林科院在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强的科技优势,这种布局为我院与江西的全面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江院长强调,目前中国林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实质阶段,国家林业局要求林业科技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要有大的发展,2号站平台官网并支持林科院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局党组对我院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方面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视,希望我们加强“3S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以推进数字林业的发展。这些工作也有利于林科院和江西省的全面科技合作。 孙用和副省长在会上说,这次来林科院有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了解、认识中国林科院;二是进一步落实江西与林科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的相关内容的执行;三是希望林科院的领导、专家经常到江西走走,积极开展项目合作。 会议由张久荣常务副院长主持,她代表中国林科院对孙用和副省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客人介绍了林科院的基本情况。我院博士生导师彭镇华先生和院、所有关领导也在会上作了发言。 孙用和副省长一行还参观了中国林科院展览室、资信所重点实验室和院网络中心。陪同孙副省长前来考察的客人还有江西省林业厅厅长严金亮,2号站注册副厅长魏运华等。

日本使馆资助塔里木河胡杨2号站平台官网林保护项目 江泽慧院长出席项目签字仪式

12月1日,一项由日本政府资助、中国林科院科信所承担的日本在华利民工程项目“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的保护与社区发展示范”在京签署协议,2号站标志着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已成为国际林业合作的重点。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与日本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共同出席了在中国林科院举行的项目签字仪式,并致辞。 江院长在致辞中说,日本政府十分关心和关注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近年来中日两国林业领域交往日益频繁,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正在向多形式、多渠道和多领域发展。中日政府间开展的林业无偿援助合作项目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1999年中日两国首脑达成的共识,“中日绿化交流基金”项目也已正式启动。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林业建设,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感情。林科院作为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学科齐全,人才资源雄厚,愿意在林业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日本的全面合作。 江院长强调,目前我国正在贯彻和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于历史及气候等原因,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有扩大的趋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林业建设是切入点,我们热情欢迎国际社会,包括日本各界朋友参与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共同努力发展绿色环保事业。 日本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在致辞中说,此次签署的利民工程无偿援助项目,是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一种形式,目的是提高当地群众福利水平,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具有迅速满足农村贫困地区需要的优点。他希望通过实施本次项目,日中两国国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更加牢固,两国间的林业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 据悉,日本在华“利民工程无偿援助项目”已实施了340多个,不附带任何条件,主要是体现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希望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永远友好。本项目实施区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那里是我国胡杨林的主要分布区。胡杨是我国的固有树种,具有活化石之称,胡杨林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密切相连,著名的丝绸之路穿越其间,将东方灿烂文化带到了西亚和欧洲。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与胡杨林休戚与共,同时,它还是维护荒漠地区生态平衡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号站平台官网在抵御风沙、保护农田、草场和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但是,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不合理的利用,使胡杨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具体表现如下:胡杨林资源急剧减少,已下降到14.4万公顷;水土流失严重,塔里木河泥沙流失达865万吨/年;荒漠化扩大,塔里木河流域的62%面积已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靠胡杨林为生的马鹿和黄羊急剧减少,野驴和野骆驼濒临灭绝等等。本项目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营造示范性的农田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以及农用林业模式来达到以下目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保护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胡杨林及其生物多样性,唤起中国和国际社会进一步关注和参与塔里木河流域沙漠胡杨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签字仪式由中国林科院张久荣常务副院长主持,项目负责人孟永庆研究员介绍项目简况,科信所施昆山所长与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宫原章人在项目文本上签字。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金普春副司长,科技司李兴副司长,中国林科院李向阳副院长,宋闯副院长及国家林业局、林科院有关所、处室的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 会后,日本客人在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金普春副司长,2号站注册中国林科院张久荣常务副院长等人的陪同下,到中国林科院木材所会见JICA(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项目专家,听取了项目介绍及进展情况,并参观了JICA“中国人工林木材研

领先一步气象新——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纪实2号站注册

本报记者 杨振武 蒋建科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悄然进行。谁都没有料到,当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改革序幕拉开之时,他们的改革之舟已冲过激流险滩,驶入新的天地。 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 人才分流———院部机关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减到93人; 机制转换———组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2号站清理撤并了20多个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 制度创新———相继制订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发生在中国林科院的这些改革,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更得到林科院广大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前不久,中国林科院体改办对在北京地区的5个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8%的职工对改革投了赞成票。 “关键是要给广大职工以希望,大家看到了希望,就会齐心协力地推进改革。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兴奋地告诉记者,经过4 年来的探索,2号站平台官网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还要努力,争取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深化改革探出一条路子来。 自我加压 试点先行 矗立在京郊玉泉山下的中国林科院,是中国林业科研的“国家队”,全院17个研究所和中心分布在大江南北,扎根于神州沃土之中。40多年来,中国林科院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有67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28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完全是自我加压。早在4 年前,院领导就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几十年一贯制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积弊也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院领导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迟改不如早改,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经过一番努力,1996年7 月,中国林科院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任务是,为深化社会公益类机构的改革“探路子,出经验”。 任务虽然只有六个字,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中国林科院根据院直属17个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确定了4个试点单位,突破口就选在“大本营”的院部机关。 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而且先拿院部机关“开刀”,在全院引发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过惯了平淡日子的干部职工经历了一次观念的大碰撞,思想波动也在所难免。不过,由于院领导事先下透了“毛毛雨”,工作深入细致,尽管改革大刀阔斧,处室有撤有并,人员有上有下,但全院上下自始至终保持了稳定。转岗分流的150多人在“双向选择”中很快找到了新的归宿,做到了“人尽其才”。 院部机关的成功尝试,更加坚定了院领导的决心。1998年,按照“改造传统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的思路,中国林科院经过筛选、论证,重新确定了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森林保护研究所和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二为一,重新组建了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郑州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加挂了“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牌子。 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科技产业化的加速。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中国林科院工作的“重头戏”。1997年,他们在江苏无锡召开科技产业化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下决心清理撤并了一些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1999年9月,院里自筹资金,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科技骨干企业“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时,院里又以多种合作形式,分别组建了国林竹藤公司,上海昊林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1999年,全院科技企业销售收入1.3亿元,2号站注册纯收入2300万元,为部分研究所和中心的转制创造了条件。 走出大院地阔天宽 中国林科院的率先改革,打破了科学殿堂昔日的宁静。在不断涌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中,广大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竞争意识空前提高。 然而,要在观念上适应新体制,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泽慧院长鼓励大家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当然难!只有走出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市场,科研人员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勇敢地走出去,使多年困扰院领导的科研人员争课题、争经费的难题迎刃而解。 全院通过科技合作、国际合作、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使科研投入结构发生变化,科研经费明显增加。仅1999年,全院纵向课题经费就达3330万元,人均3万余元。其中林业所人均科研经费高达9.5万元。中国林科院还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项目3年增加40多项,经费连年递增,去年新增项目经费250多万美元,是改革试点前1996年的10倍。 过去,科研人员完成课题后,往往习惯于报成果,申请专利,然后便束之高阁。如今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南京林化所张宗和研究员研制开发的五倍子单宁酸系列产品,1997年进入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中心,两年产值翻番,今年又被列入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预计两年内产值可以突破5000万元。林业所王涛院士研制开发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产品,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很快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产品覆盖了全国80%的县市,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林科院在改革试点中“好戏连台”。他们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同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政府,与山西林科院、河南南阳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定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上海木材所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与福建南平联合共建试验开发区,发挥辐射作用;与印尼金光集团全面合作,在中国林科院设立了1000万元的金光林业科研开发基金。 中国林科院改革试点4年间,累计筹集资金2.3亿元,重点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他们分别在北京石龙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林产化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广东湛江建立了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昆明资源昆虫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并与云南省政府共建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  分类推进各得其所  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制。而在一个机构中,往往是公益性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开发和服务并存,界限难以分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7月31日,中国林科院举行了热气腾腾的科技体制改革会议,决定把全院改革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提出了“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改革,推进转制”的改革思路。 本着有利于加强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考虑,中国林科院经过认真筛选,决定对林业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入,

早改革早受益(短评)2号站注册

科研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工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可以面向市场的研究与服务工作还没有按照市场机制运行,2号站动力和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机构设置重复、结构不合理、队伍臃肿等问题,难以胜任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是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既要大胆开拓,又要细致稳妥。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工作特点,2号站平台官网采取不同的机制,实行分类改革。对那些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进行企业化转制。同时,对那些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性研究的科研机构,一定要保留足够的、精干的科研队伍。要通过改革,建立科研机构内部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机构的活力和科研效率。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展示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已经铺开。中国林科院的经验说明,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2号站注册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中国林科院公文研讨会将于近日举行2号站

各所、2号站网址中心:根据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文件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办公室10月17日召开的研讨会精神,2号站客服从明年元月1日起中央国家机关将执行新的公文标准格式。 为理顺我院文秘工作关系、规范公文质量与公文标准顺利接轨,2号站经院领导同意,将于11月28–30日召开中国林科院公文研讨会。

我国生态治理速度2号站客服不及遭破坏速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在日前举行的上海科技论坛报告会上指出:从整 体上看,我国生态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她再次向人们敲响生态环境 的警钟: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面积,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18.6%,2号站网址全国每天平均缺 水量则达到2000多万吨。 江泽慧应邀在上海作了题为《现代林业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报告。她说,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人工 林面积已达4500万公顷,列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 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加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等。据 她介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加上风蚀面积,达到376万平方公 里;每年流失的土壤为50多亿吨。262万平方公里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这个 数字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据统计,2号站客服全国每年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的 人口在两亿以上,15%―20%的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江泽慧认为,2号站我国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 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她建议现阶段我国应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 设,并按照“点、线、面”模式推进,所谓“点”是指在全国5万个城镇同时发展园 林和小面积森林;“线”是指江河湖海沿岸及交通干线的生态建设;“面”的重点在 于加强西部生态环境治理和东部森林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