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号站林业 » 领先一步气象新——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纪实2号站注册

领先一步气象新——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纪实2号站注册

本报记者 杨振武 蒋建科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悄然进行。谁都没有料到,当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改革序幕拉开之时,他们的改革之舟已冲过激流险滩,驶入新的天地。 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 人才分流———院部机关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减到93人; 机制转换———组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2号站清理撤并了20多个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 制度创新———相继制订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发生在中国林科院的这些改革,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更得到林科院广大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前不久,中国林科院体改办对在北京地区的5个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8%的职工对改革投了赞成票。 “关键是要给广大职工以希望,大家看到了希望,就会齐心协力地推进改革。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兴奋地告诉记者,经过4 年来的探索,2号站平台官网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还要努力,争取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深化改革探出一条路子来。

自我加压 试点先行

矗立在京郊玉泉山下的中国林科院,是中国林业科研的“国家队”,全院17个研究所和中心分布在大江南北,扎根于神州沃土之中。40多年来,中国林科院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有67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28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完全是自我加压。早在4 年前,院领导就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几十年一贯制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积弊也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院领导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迟改不如早改,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经过一番努力,1996年7 月,中国林科院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任务是,为深化社会公益类机构的改革“探路子,出经验”。

任务虽然只有六个字,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中国林科院根据院直属17个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确定了4个试点单位,突破口就选在“大本营”的院部机关。

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而且先拿院部机关“开刀”,在全院引发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过惯了平淡日子的干部职工经历了一次观念的大碰撞,思想波动也在所难免。不过,由于院领导事先下透了“毛毛雨”,工作深入细致,尽管改革大刀阔斧,处室有撤有并,人员有上有下,但全院上下自始至终保持了稳定。转岗分流的150多人在“双向选择”中很快找到了新的归宿,做到了“人尽其才”。

院部机关的成功尝试,更加坚定了院领导的决心。1998年,按照“改造传统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的思路,中国林科院经过筛选、论证,重新确定了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森林保护研究所和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二为一,重新组建了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郑州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加挂了“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牌子。

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科技产业化的加速。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中国林科院工作的“重头戏”。1997年,他们在江苏无锡召开科技产业化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下决心清理撤并了一些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1999年9月,院里自筹资金,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科技骨干企业“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时,院里又以多种合作形式,分别组建了国林竹藤公司,上海昊林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1999年,全院科技企业销售收入1.3亿元,2号站注册纯收入2300万元,为部分研究所和中心的转制创造了条件。

走出大院地阔天宽

中国林科院的率先改革,打破了科学殿堂昔日的宁静。在不断涌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中,广大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竞争意识空前提高。

然而,要在观念上适应新体制,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泽慧院长鼓励大家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当然难!只有走出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市场,科研人员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勇敢地走出去,使多年困扰院领导的科研人员争课题、争经费的难题迎刃而解。

全院通过科技合作、国际合作、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使科研投入结构发生变化,科研经费明显增加。仅1999年,全院纵向课题经费就达3330万元,人均3万余元。其中林业所人均科研经费高达9.5万元。中国林科院还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项目3年增加40多项,经费连年递增,去年新增项目经费250多万美元,是改革试点前1996年的10倍。

过去,科研人员完成课题后,往往习惯于报成果,申请专利,然后便束之高阁。如今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南京林化所张宗和研究员研制开发的五倍子单宁酸系列产品,1997年进入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中心,两年产值翻番,今年又被列入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预计两年内产值可以突破5000万元。林业所王涛院士研制开发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产品,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很快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产品覆盖了全国80%的县市,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林科院在改革试点中“好戏连台”。他们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同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政府,与山西林科院、河南南阳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定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上海木材所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与福建南平联合共建试验开发区,发挥辐射作用;与印尼金光集团全面合作,在中国林科院设立了1000万元的金光林业科研开发基金。

中国林科院改革试点4年间,累计筹集资金2.3亿元,重点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他们分别在北京石龙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林产化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广东湛江建立了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昆明资源昆虫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并与云南省政府共建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  分类推进各得其所  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制。而在一个机构中,往往是公益性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开发和服务并存,界限难以分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7月31日,中国林科院举行了热气腾腾的科技体制改革会议,决定把全院改革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提出了“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改革,推进转制”的改革思路。

本着有利于加强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考虑,中国林科院经过认真筛选,决定对林业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入,


下一篇 :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