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2号站官网资讯

2号站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8月23日上午,2号站林业所珍贵树种遗传改良研究组组织召开了“云杉遗传改良研究”研讨会,会议邀请91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林木遗传育种学专家马常耕研究员对研究组云杉遗传改良研究进行指导。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有关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马常耕首先充分肯定了从2000年至今研究组云杉遗产改良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利用全世界的云杉资源解决中国云杉育种问题,建成了物种最多、家系也最多的世界一流的云杉遗传改良基地;实行引、选、育、用并行的办法,找到了适应于我国的云杉种(如欧洲云杉和蓝云杉)、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完成了多个(如欧洲云杉、天山云杉、丽江云杉和粗枝云杉)云杉种种质库;研究了云杉种子园营建和杂交利用的家系林业和无性系选择利用的无性系林业;建成了多个云杉种(如欧洲云杉、丽江云杉、川西云杉、青海云杉、天山云杉等)的实生育种种子园;建立了云杉育苗繁殖技术体系,包括种子苗补光强化培育、无性系扦插和嫁接技术,并探索了体胚繁殖技术;在选种的同时,2号站平台官网还研究了不同种、无性系的适应性和材性差异等栽培培育问题。 马常耕提到,全面总结过去是为了找差距、补短板并且设计未来。当前应加强对前期的研究工作提炼总结,将“林子”变成“数据”,再将“数据”上升到“文字”。随后,马常耕重点阐述了今后云杉遗传改良应开展的研究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中国云杉种的再描述和分类订正;云杉种质资源评价;云杉种质遗传交配设计和杂种利用;云杉种、无性系与立地的互作,2号站注册云杉种、无性系的适生栽培区域的划分。 下午,林业所珍贵树种遗传改良研究组和三个参会单位共同就马常耕提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讨论和落实。“存同求异,开拓创新”是马常耕的座右铭,参会人员表示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科研精神,严格按照会议部署总结凝练前期研究成果并执行下一阶段云杉研究工作,致力于使我国云杉研究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木工所主持的国家重点2号站客服研发计划“木基材料与制品增值加工技术”召开项目推进会

7月27日,2号站网址木材工业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木基材料与制品增值加工技术”在哈尔滨召开项目推进会。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专项主管董文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刘守新教授、木工所所长傅峰及项目技术咨询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和课题骨干等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于文吉研究员主持。 会上,2号站客服项目下属的5个课题负责人从课题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项目技术咨询专家对各课题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项目法人单位负责人傅峰所长对进一步加强项目一体化管理做出部署;项目负责人于文吉研究员要求下一阶段,2号站各课题要加快课题进展和预算执行进度、加强成果凝练。

2号站网址油橄榄果实多酚含量及代谢关键基因得以解析

羟基酪醇合成通路及关键基因表达模式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属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2号站网址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橄榄油除了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外,还有高含量的多酚类物质,如橄榄苦苷、羟基酪醇、角鲨烯等营养物质。迄今为止,在分子层面解析多酚代谢产物累积及其合成相关关键基因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导致对橄榄油价值的认识仍停留在油脂成分的组成上。 近日,我院林业所油橄榄研究团队,在Food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genes for polyphenol biosynthesis in olive fruits and leaves using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的研究论文。整个研究采用靶向代谢组学、二代转录组学、三代全长转录组学技术,对油橄榄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多酚类物质从代谢层面和基因调控层面进行系统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2号站客服山楂酸、类黄酮、橄榄苦苷、羟基酪醇为油橄榄果实中的主要多酚物质,并鉴定出17个基因家族的122个基因,9个基因家族的101个基因,6个基因家族的106个基因分别参与了类黄酮、橄榄苦苷、羟基酪醇的代谢合成,研究成果为我国油橄榄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研究得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木本油料果皮油脂及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与调控”,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油橄榄多酚和脂肪酸代谢分子机制的研究”的支持。林业所饶国栋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2号站林业所张建国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2号站网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马尾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中期执行情况交流会召开

7月25日,亚林所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马尾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中期执行情况交流会。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专项主管董文研究员、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创新处处长宋红竹、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处长王军辉研究员、亚林所党委书记汪阳东研究员,2号站网址以及技术咨询专家、各课题负责人、技术骨干等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亚林所所长王浩杰研究员主持。 会上,项目4个课题从总体进展情况、取得的重要进展及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组织实施管理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技术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后,通过质询和讨论等方式,对每个课题任务落实和中期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提出很多宝贵建议,要求每个课题对执行期内相关内容的成效进行认真总结和高度凝练,突出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所解决的重大需求。 董文肯定了各课题在顺利扎实推进方面取得的成效,2号站客服希望各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关键问题,突出亮点凝练阶段性重大成果,对接地方需求,提出成熟的技术模式,同时希望项目间能加强学术交流,加快经费执行进度。 宋红竹充分肯定了项目各课题的研究创新,希望各课题围绕初衷,聚焦国家和行业关心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期系统设计,建立稳定团队,2号站在完成“十三五”项目的前提下,结合社会需求,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科学合理建议。 各课题主持人和研究骨干围绕完善中期执行评估报告、下一步工作计划以及马尾松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应对技术策略进行了研讨。

2号站网址《有机污染土壤树木修复研究》专著出版

环境和资源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2号站网址进入土壤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日益增多,造成我国及全球许多地方土壤有机污染严重。与重金属相比,有机物的污染具有面积大、范围广等特点。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大多来源于污水灌溉和农用化学物质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包括农药、石油及其产品、固体废弃物及其渗滤液等,它们已对水土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有机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环境科学领域的前缘和研究热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界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对提高土壤和水的环境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日,2号站客服由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姚斌副研究员等撰写的《有机污染土壤树木修复研究》一书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全书由15章组成。 我国木本植物资源丰富,充分挖掘这些木本植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潜力对寻找理想的植物修复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树木修复技术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在国内尤其是林业系统较早系统的利用木本植物对有机物污染导致的土壤生态系统修复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GC/MS和HPLC分析测试技术结合PCR-DGGE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的研究了阿特拉津和五氯酚两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树木恢复过程中的降解及修复机理,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2号站研究成果一方面对缓解土壤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稳定化及修复技术提供参考,以及为木本植物的资源化有效利用提供一些依据和思路。 该书可以作为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土壤学等领域的研究生、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

沙棘良种产业化示范通过现场2号站验收查定

7月10日-11日,2号站网址由林业研究所承担,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林业局、黑龙江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协作的林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沙棘良种‘白丘杂’、‘黑棘6号’产业化示范”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组织的验收现场查定。查定专家组由沈阳农业大学周永斌教授和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学斌教授级高工等组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推广处(专家咨询委)处长唐红英,以及项目组成员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参与查定。 专家组一行到敖汉旗现场查看了沙棘良种生长情况,现场抽样测定了示范林平均株高生长量,就沙棘良种繁育、雌雄配置、节水灌溉设施、农林间作效益及良种在示范区产业化前景进行了现场质询。 项目负责人、林业所所长张建国研究员就项目技术成果背景、示范良种特性和示范点建设情况作了汇报,介绍了与赤峰市及敖汉旗在沙棘资源培育方面合作基础及发展情况。敖汉旗林业局局长赵显峰介绍了敖汉旗林业和沙棘产业现状,与会人员就敖汉旗沙棘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项目在2017-2019年执行期内,重点于2018年春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林业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营建沙棘良种示范林70亩,推广种植杂交良种300亩,在内蒙古磴口、辽宁阜新、黑龙江绥棱建立沙棘良种嫩枝扦插、硬枝扦插繁育基地3处,繁育良种苗木5万株,2号站编制沙棘良种栽培技术手册1册,举办沙棘良种栽培技术培训班2期,开展多次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培训技术及管理人员100余人;审定沙棘杂交良种2个,申请沙棘繁育技术发明专利1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发表项目第1标注科技论文5篇。 敖汉旗位于赤峰市东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著名红山文化的发祥地,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县。敖汉旗在生态治理中注重生态产业的发展,对沙棘、山杏、文冠果等经济树种资源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全旗现已营造沙棘林60余万亩,每年新造、改造营建沙棘林可达数万亩。目前敖汉旗沙棘资源以中国沙棘为主,2号站客服中国沙棘刺多、果小、产量低的特性已成为该区沙棘产业发展的瓶颈,相较于中国沙棘,中蒙沙棘杂交新品系具有刺少、果大、产量高的优良经济特性,且生态适应性良好,在敖汉旗推广发展前景广阔。在沙棘良种区域化测试基础上的沙棘良种尤其是生态经济型优良杂种规模化示范,将利于区域沙棘良种资源的高效培育,促进区域沙棘产业转型升级及栽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2号站网址森环森保所召开院所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

6月29日,2号站网址森环森保所召开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及森环森保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结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林科院张星耀研究员、乔焕颖高级会计师、江泽平研究员、赵文霞研究员、王小艺研究员、史作民研究员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组成。王小艺主持会议。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项目完成情况汇报,2号站客服并检查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经讨论,一致同意院基金项目“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长节叶蜂系统分类学研究”、“朱鹮集群夜宿行为研究”、“不同采伐方式下马尾松林土壤碳动态以及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制研究”及所基金项目“融合基因TAT-helicokinin构建及其杀虫活性研究”、“欧美杨细菌性溃疡型病原菌及其近缘属种的基因组比较”共五个项目通过验收。另有2个项目延期验收。 江泽平代表所领导班子对专家们的指导表示感谢,2号站对验收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了肯定,并指出验收项目的汇报内容应该着重介绍主要成果等亮点部分,其他部分尽量精简。 森环森保所科研处、各课题组科研人员共17人参加会议。

资源信息研究所成功试飞中国林科院第二代机载遥感系统2号站

5月28-29日,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在河南省安阳市成功开展了中国林科院第二代机载遥感系统CAF-LiTH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LiDAR,Thermal,Hyperspectral)的航空试飞。CAF-LiTHy是机载新型多传感器集成观测系统,2号站网址该系统集成了激光雷达传感器Riegl VQ-580II、高光谱传感器AISA Fenix1k以及InfraTec-ImageIR系列的中波和长波红外框幅式相机,四种传感器共用同一套高精度的惯性导航和飞控系统。CAF-LiTHy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同步获取地物的三维信息和全谱段光谱信息,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400~2500 nm)范围内的高光谱数据,中波红外(2.0-5.7 μm)和长波红外(7.5-14 μm )的宽波段辐射温度数据,高密度的三维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该系统也是国内首套可以同时获取三维点云、高光谱以及热红外数据的机载综合遥感系统。 本次试验中,CAF-LiTHy搭载平台为安阳通用航空公司的运-5型飞机,2号站客服对安阳城区进行了13航带约77km2的遥感数据采集,采集的308 GB数据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水体、建筑、道路等典型的地物类型。在相对地面1000 m飞行时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密度约20 pts/m2;高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 70 cm,波段数599个;中波和长波红外温度影像空间分辨率分别为0.5 m。 各传感器供应商的4位工程师针对CAF-LiTHy系统的安装、数据采集操作以及上述测试数据的处理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培训。 相比于中国林科院第一代机载遥感系统(CAF-LiCHy),2号站第二代的CAF-LiTHy系统在全谱段高光谱、热红外探测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CAF-LiTHy系统的成功测试以及获取的高质量新型多传感器数据,展现了CAF-LiTHy系统在树种分类、森林定量参数提取以及林火、病虫害的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华林中心召开院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2号站网址

6月21日,华林中心召开院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中国林科院孙振元研究员、王军辉研究员、朴春根研究员、吴波研究员、2号站客服徐海生高级工程师和北京林业大学刘玉军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受邀出席会议。中心党委书记张永安主持会议。 会上,中心5位项目主持人全面汇报了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科研成果以及财务情况。评审专家解析了各项目的国内外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指导意见和修改建议,2号站网址为科研团队后续研究开阔了新思路。经专家组评审通过,本次参加评审5项“院基金”项目全部顺利验收。 中心主任章尧想代表领导班子对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并要求中心科研人员不断开拓科研思维,夯实科研基础,落实项目责任,2号站认真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经费使用,按照任务书指标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科研人员20余人参加会议。

2号站网址森林微真菌多样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森林微真菌在森林生物多样性多样性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是森林资源再生、恢复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但是,2号站网址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的分类学问题尚未澄清,使之成为研究森林微真菌对凋落物降解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障碍。 图1. 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微盾壳科真菌Micropeltidaceae的重要形态学特征 图2. MCC树,通过分子钟结合相关的化石证据推测森林微真菌物种分化起源时间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吴海霞副研究员,2号站客服泰国皇太后大学凯文·海德教授、曾祥宇博士等人对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微盾壳科(Micropeltidaceae)真菌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重新鉴定、描述了微盾壳科真菌27个属的模式标本,采用LSU、SSU、5.8S、TEF和RPB2等基因片段构建了更加趋于自然的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微盾壳科真菌重要分类特征是子囊果呈蓝绿色并具多横膈膜的子囊孢子。研究表明,仅有Dictyopeltella、Dictyothyriella、Dictyothyrina、Dictyothyrium、Haplopeltheca、Micropeltis、Scolecopeltidium和Stomiopeltopsis这8个属隶属于微盾壳科,并为其它属确定了更适合的分类阶元。综合系统发育学等研究显示,微盾壳科应从原来隶属的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并入茶渍纲(Lecanoromycetes)作为其下的一个新目(Micropeltidales);分子钟结合化石证据的研究推测出,微盾壳科真菌的分化、起源时间约在1.3亿年以前。 该研究主要成果以Taxonomy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icropeltidaceae为题(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3225-019-00431-8)发表在真菌学Top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研究得到了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项目等的资助。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吴海霞副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系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客座博士研究生曾祥宇。该研究为森林微真菌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分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号站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