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2

致力湿地健康兴生态文明2号站客服,潜心科学研究亮高寒之光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2号站网址是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五月的北京是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彼时的若尔盖却仍是一副萧条寒冷的景象。中国林科院湿地所的科研工作者们来不及享受北京初夏的迷人风景,便为一年一度受季节控制的紧张实验开始在若尔盖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忙碌起来了。 年复一年,这是湿地生态工作者的科研韵律,也是大家的生活方式。野外调查与实验,是湿地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科研的成效和品质。湿地所“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团队”在康晓明同志的带领下,自五月初——若尔盖稍微转暖的时节,便连续不断地(交替)赶往这里,搭建新的实验平台,完善新的采样计划,撰写新的研究成果。 每年生长季的到来都像黎明的曙光,激荡着年轻科研人员的心,怀着美好憧憬,投入新一年的科研工作中,期待新的科学发现,收获新的科技成果。 从2014年至2019年,团队在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陆续建立了三个科学实验平台。2014年,极端气候控制实验平台首次搭建;2019年,团队对极端气候控制实验平台进行了完善和增补试验,2号站客服从之前的仅关注植被生长旺盛时期干旱,扩大到如今生长季前、中、后期分别发生极端干旱事件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科学全面的研究极端气候的作用机制。2019年5月底,完成了降水格局变化控制实验平台的搭建,用以模拟降水格局变化对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而从新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水位变化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代表性特征之一,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因此,团队搭建了自动水位控制实验平台,依托多个国家级项目,该平台已持续进行了三年实验,由于条件的艰苦,平台需要人工定时换水、添加氮肥、定时巡视检查设备运转情况,确保不出现故障,在学科组全体科技人员和在校研究生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如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得以大量积累且水位箱里植被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新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大家最好的回报。今年依然是忙碌的节奏,2号站团队成员也都摩拳擦掌地希望培养实验有更好的结果,满足对自然的好奇心,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为动力,更好地弘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队员们为了点滴的进步不断积累,大家表示,哪怕中间会有很多失败和挫折,也要有越挫越勇的气概,严寒恶劣的气候浇不灭科研的热火,为了更接近真理,探索更多高寒湿地的奥秘,愿将一腔青春的热血播撒在这里,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灿烂之花,点亮高寒湿地研究的科学之光。

2号站网址湿地所赴若尔盖湿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近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湿地生态资源与效应团队赴四川阿坝州若尔盖湿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团队成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2号站网址研究生4人。累积野外工作时间达11天。工作成果有力支持了院级科研项目“氮沉降对若尔盖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的推进,并完成了对若尔盖生态定位观测站科研仪器运行情况的检查与维护,收集了相关数据,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长期科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成员以科研项目任务为核心,重点关注了在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高寒草甸中主要植物种类的化学计量学变化情况,及其与土壤等基质条件之间的互作关系。团队成员在若尔盖不同演替阶段的草甸上设置永久样方,添加处理条件,并进行了各类植物的采样与计量工作。累积采集植物样品105种,土壤样品312份,目前全部野外工作已经完成,2号站客服实验室处理与分析正在进行当中。 本次工作期间还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站的仪器运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并重点为野外工作站点中的仪器加装了远程数据获取装置,以改善生态监测数据的获取时效性与数据容量。检查结果显示,所有仪器运转正常,都能按照实验计划获取有效数据,为长期野外生态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若尔盖湿地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境内,是我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入选地,旗舰保护物种为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2号站并拥有丰富的泥炭储量,是具有典型保护意义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并具有突出的生态安全战略意义。

木工所主持的国家重点2号站客服研发计划“木基材料与制品增值加工技术”召开项目推进会

7月27日,2号站网址木材工业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木基材料与制品增值加工技术”在哈尔滨召开项目推进会。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专项主管董文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刘守新教授、木工所所长傅峰及项目技术咨询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和课题骨干等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于文吉研究员主持。 会上,2号站客服项目下属的5个课题负责人从课题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项目技术咨询专家对各课题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项目法人单位负责人傅峰所长对进一步加强项目一体化管理做出部署;项目负责人于文吉研究员要求下一阶段,2号站各课题要加快课题进展和预算执行进度、加强成果凝练。

2号站网址油橄榄果实多酚含量及代谢关键基因得以解析

羟基酪醇合成通路及关键基因表达模式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属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2号站网址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橄榄油除了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外,还有高含量的多酚类物质,如橄榄苦苷、羟基酪醇、角鲨烯等营养物质。迄今为止,在分子层面解析多酚代谢产物累积及其合成相关关键基因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导致对橄榄油价值的认识仍停留在油脂成分的组成上。 近日,我院林业所油橄榄研究团队,在Food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genes for polyphenol biosynthesis in olive fruits and leaves using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的研究论文。整个研究采用靶向代谢组学、二代转录组学、三代全长转录组学技术,对油橄榄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多酚类物质从代谢层面和基因调控层面进行系统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2号站客服山楂酸、类黄酮、橄榄苦苷、羟基酪醇为油橄榄果实中的主要多酚物质,并鉴定出17个基因家族的122个基因,9个基因家族的101个基因,6个基因家族的106个基因分别参与了类黄酮、橄榄苦苷、羟基酪醇的代谢合成,研究成果为我国油橄榄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研究得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木本油料果皮油脂及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与调控”,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油橄榄多酚和脂肪酸代谢分子机制的研究”的支持。林业所饶国栋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2号站林业所张建国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2号站网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马尾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中期执行情况交流会召开

7月25日,亚林所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马尾松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中期执行情况交流会。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专项主管董文研究员、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创新处处长宋红竹、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处长王军辉研究员、亚林所党委书记汪阳东研究员,2号站网址以及技术咨询专家、各课题负责人、技术骨干等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亚林所所长王浩杰研究员主持。 会上,项目4个课题从总体进展情况、取得的重要进展及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组织实施管理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技术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后,通过质询和讨论等方式,对每个课题任务落实和中期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提出很多宝贵建议,要求每个课题对执行期内相关内容的成效进行认真总结和高度凝练,突出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所解决的重大需求。 董文肯定了各课题在顺利扎实推进方面取得的成效,2号站客服希望各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关键问题,突出亮点凝练阶段性重大成果,对接地方需求,提出成熟的技术模式,同时希望项目间能加强学术交流,加快经费执行进度。 宋红竹充分肯定了项目各课题的研究创新,希望各课题围绕初衷,聚焦国家和行业关心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期系统设计,建立稳定团队,2号站在完成“十三五”项目的前提下,结合社会需求,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科学合理建议。 各课题主持人和研究骨干围绕完善中期执行评估报告、下一步工作计划以及马尾松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应对技术策略进行了研讨。

2019年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再创佳绩2号站注册

2019年7月13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分中心评价结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建的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林业分中心,2号站注册在25个专业分中心中排名第二,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今年4月至6月,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组织第三方专家评价组,依据《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专业分中心评价办法(试行)》、《知识中心专业分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版)》等文件要求,开展了2019年度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专业分中心评价工作,从资源建设、系统建设、运维服务和服务绩效4个方面,对已上线的25个分中心进行评价。为了更全面体现用户的意见,本次评价工作邀请了领域专家对网站进行试用并撰写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评价专家组认为:“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网站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服务绩效和运维管理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网站整体建设较好,各栏目设计清晰、布局合理、突出特色。资源全面,尤其是自建特色资源规模较大,且稀缺性和权威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用户粘性。检索和导航功能较强,资源访问按用户权限分级管理,提供单篇文献文本或PDF 文档下载、批量数据文本格式下载功能,有助于用户便捷地获取资源。采用分布式搜索引擎技术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和高级检索,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效果较好。 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首页 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2015年开始建设,2017年5月正式上线。建设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3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知识服务与情报工程学术大会”上,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荣获“2018年度知识服务最佳实践奖”。 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以林业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为主,突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采用Elastic 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技术进行系统研发,平台以林业元数据知识仓储为基础,整合林业行业丰富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目前,已完成4大类60个数据库1200多万条数据整合,构建了林业领域基础知识词典系统,开发了林业知识的深度搜索、知识链接、学科导航、知识图谱和可视化分析等服务功能,2号站注册以及林业科技大数据知识仓储,实现了林业各平台数据的有效打通和共享,提供基于语义关联的知识发现服务。全国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次湿地资源调查、5次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2次石漠化调查、4次野生大熊猫资源调查和1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监测数据,国内外森林资源、林产品贸易、自然保护区、林业产业、森林灾害、林业投资、林业生态工程等统计数据均可在线进行数据查询、可视化分析和地图展示。 系统采取公共用户、手机实名注册用户、入网用户和授权IP用户4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科院各研究所、各省林科院、林业高等院校等20多家局域网IP用户,系统会自动检测并允许登录,共享网上100%的林业数据资源,为其提供全面、便捷、智能多维度的林业知识服务。 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开通了“林业知识服务”微信公众号,2号站平台官网跟踪全球林业科技热点,每周发布原创林业科技前沿文章。采用微信公众号接口技术,该系统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移动端应用——林业搜索,提供移动设备“一站式”检索和个性化推荐服务。移动端(林业搜索)与网站底层数据同步更新,用户可在线检索网站数据库中的数据,每日更新,免费获取。该系统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平台。

资昆所召开院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2号站注册

7月17日,2号站资昆所对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到期的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组织召开结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草科学院及资昆所等单位的10位专家组成。资昆所所长苏建荣等出席会议。 会上,项目负责人分别从研究内容及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果、经费使用情况、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验收专家根据任务书考核内容和指标,2号站平台官网结合实际研究内容,认真考评了每个项目,并对好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2号站注册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行业需求,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资昆所所科技处处长陈智勇及相关科技人员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

2号站“喀斯特山区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技术引进”项目通过现场验收查定

7月5日-6日,由荒漠化所承担,2号站贵州大学和贵州省林业规划调查院协作的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喀斯特山区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技术引进”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组织的现场验收查定。查定专家组由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龙健教授和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周庆举高级农艺师等组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刘庆新博士,以及项目组成员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参与查定。 专家组一行到贵州省关岭县花江镇现场查看了项目林草间作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抽样测定了林草间作牧草平均株高生长量,就牧草混播、生长调节剂增产、以草养畜、林草间作效益及其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前景进行了现场质询。 项目负责人、荒漠化所姚斌副研究员就项目技术成果背景、引进情况、交流访问、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点建设情况作了汇报,介绍了引进的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试验示范推广情况。项目协作方贵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刘方教授介绍了依托该项目申请的相关项目在贵州其他市县进行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就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技术在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及对示范区农户开展精准扶贫的潜力进行了探讨。 项目执行期为2013-2017年,2号站平台官网项目在贵州典型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关岭县花江镇和普定县马关镇建立各为20亩的林草间作实验示范基地,开展多次现场技术指导培训,申请林草间作生态恢复技术发明专利1项,发表项目第1标注科技论文5篇,培养研究生2名,依托项目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资助外访1年。 项目查定示范点位于关岭县的北盘江峡谷区,山高坡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环境脆弱区,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和石漠化治理重点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连片分布区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开展生态恢复治理而言,由于海拔、气候还有土壤严重流失的原因,喀斯特地区25度以上的坡地,种树要10年以上才能见效。我们试验示范的林草间作新方法变单纯种树为林草间作,种草当年就可见效,变荒坡为草坡,再向草坡要牛羊,这种在退耕地里种草,以草养林,以草养畜,2号站注册以畜粪产沼气的治理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带来了“一石几鸟”的效应,为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广潜力。

《中国沙漠志・乌兰布和沙漠卷》2号站客服启动会暨编写提纲研讨会在沙林中心召开

7月14日,2号站网址《中国沙漠志・乌兰布和沙漠卷》启动会暨编写提纲研讨会在沙林中心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哈斯额尔敦教授、山西大学苏志珠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哈斯巴干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覃志豪研究员、沙林中心和荒漠化所等有关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沙林中心常务副主任郝玉光、荒漠化所副所长吴波主持。 沙林中心党委书记贾玉奎致欢迎词,2号站并表示全力支持《乌兰布和沙漠卷》的编纂工作。《中国沙漠志》总主编、沙林中心主任卢琦研究员阐述了《中国沙漠志》编纂项目申报过程和编志意义。分卷负责人吴波研究员介绍了《乌兰布和沙漠卷》编纂工作总体设计和工作计划。《中国沙漠志》总编纂委员会秘书崔桂鹏博士介绍了《中国沙漠志》编纂情况。 分卷编委会成员分别就绪论、地质背景与形成演化、地貌、气候、水文与资源、土壤、生物与生态系统、景观格局与动态、风沙危害与防治、沙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编纂内容进行了汇报。 会议对《中国沙漠志・乌兰布和沙漠卷》各章编写提纲与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讨论,2号站客服并探讨了本卷部分特色章节的构架。与会专家还就《乌兰布和沙漠卷》具体编纂内容的范围划定、逻辑体系、资料搜集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沙林中心科技人员等30人参加会议。

热林所召开院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2号站

7月15日上午,2号站网址热林所组织召开2018年12月及2019年6月到期的中国林科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结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热林所副所长尹光天研究员和甘四明研究员、陆俊锟研究员和财务与基建处朱灵娟工程师组成。科研处处长马海宾主持会议。 会上,马海宾介绍了今年院基金验收及审计(查)管理上的新变化,2号站客服强调了考核指标中研究成果与项目的相关性要求及经费合理支出的重要性。4名院基金项目负责人分别对“木麻黄对青枯病的抗性机制研究”、“三种乡土阔叶树种木材利用及材性变异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降香黄檀心材形成机理研究”和“不同功能型植物叶氮及资源配置策略对城市化的响应”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工作进展、经费使用情况、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后续工作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专家对每个项目汇报内容及验收材料提出建议并形成验收意见,3个项目通过验收,1个项目延期验收。 尹光天对项目验收进行了总体点评,对项目完成效果给予了肯定,2号站并指出了部分项目研究任务过大、项目预算执行与调整等共性问题。 所科研处、相关专家组20余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