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站我院参与首次开放性考古

利用木料年轮进行鉴定,可以知道汉墓修建准确年代;应用分子考古学方法,可以鉴定遗骸生理病理状况。 据了解,在老山汉墓考古发掘工作中,首次进行了开放性考古,2号站向相关多学科的同时介入研究敞开了大门。 在5月初,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就应北京市文物局之邀,在一个晴朗的中午派飞机对老山汉墓所在区域进行了遥感探测,并于6月中旬将资料及遥感图片交给了北京市文物局,遥感探测以全新的视角、特定的高度首次探明了老山地区的地貌状况。 “题凑”木被发现后,北京市文物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汉墓木材的分析与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先期采用喷洒药水的方法,来让药水渗透进木料之中,把木材中原来的水分挤出并替代,以防止木料遭受虫蛀、腐朽和变色、干裂。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2号站平台官网要处理的木材数量越来越多,于是两家单位合作,在发掘现场外东南角设立了木材处理点,建起了两个防腐药水处理池、一个金属密封抽湿罐、一个0.6立方米容积的压力罐。当木料经过测量尺寸、编号、记录,绘图后,再放入药水池里浸泡;待全部浸透后,放入密封罐加温,目的是让木料充分吸收药液;接下来进行真空抽湿,取出后晾干。经过人工修饰、打磨后,还要再喷涂一次表面无色保护剂。至于药剂的配方,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木材保护与考古发掘在现场同时进行。 中国林科院的林业专家鉴定了木材的材质,研究物理与古气象的专家还将对木料进行碳14和能够利用的木料年轮进行鉴定,一方面可以知道汉墓修建较为准确的年代,另一方面根据木料年轮可以看出雨水的丰枯等古气象情况。如果墓中可找到遗骸,2号站注册那么应用分子考古学的方法,可以鉴定该遗骸的生理病理情况,这在今天已非难事。

携手发展首都林业市政府与中国林科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2号站注册

本报讯(记者张军实习生谷少传)昨天,市政府与中国林科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2号站双方决定在林业发展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2号站平台官网建设高标准的首都林业生态体系以及高水平的林业安全保障体系,副市长岳福洪和全国政协人口和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出席签字仪式并讲了话。 岳福洪副市长在讲话中说,北京市将利用中国林科院的现代科技推动首都林业现代化,用林科院的现代信息技术管理首都森林资源,用林科院的生物技术培育和保护首都森林资源。 林科院院长江泽慧指出,北京市在“十五”计划和长远规划安排中,把防风治沙、绿化造林、改善首都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来抓,作出了用3到5年时间,构筑首都三道绿色屏障的规划,这是一个宏大计划,中国林科院与北京市具有良好的科技合作传统,希望双方的合作成为科技合作的典范。 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国家林业局、科技部以及北京市林业局的有关负责人,2号站注册签字仪式结束后,双方合影留念。

2号站中国林科院转制进入“倒计时”

8月9日,从中国林科院获悉,该院分类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号站科技体制转制工作进入“倒计时”。 据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说,中国林科院是原国家科委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围绕“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工作思路,该院决定对全院17个研究机构进行改制。 据悉,改制后,这个院的林业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将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运行。7个研究所在调整结构、资源重组和分流人才的基础上,保留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主要从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共性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林业两大体系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这7个研究所将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在用人机制方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新的职称评聘制度;在科研管理机制方面,逐步实行课题制,2号站平台官网扩大课题组的自主权,课题组成员通过招标方式面向全院和社会公开招聘。 这个院的木材工业研究所、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等其它 9个研究机构,将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运行。转制后,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以资本为纽带,进入院属科技企业集团,成为二级法人。中国林科院还以这个院的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和有关各中介业务机构为基础,组建了“林业咨询服务中心”,2号站注册成为中介服务机构,在分流人才的基础上,保留一部分精干人员从事公益性图书资料整理、汇集及信息咨询和服务,参照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动作。 江泽慧说,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7个研究所将于今年内完成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等工作,成立理事会,建立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企业转制的9个研究所(中心)准备在今年9月末之前基本完成资产评估和经营资产的界定工作,并于今年12月底以前完成企业登记,同时成立“中林科技企业集团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做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排头兵2号站客服

本报讯记者范建通讯员尹发权报道:一个科技人员倾注心力的成果却少人问津;一个科技人员到了中年,科研活力便很快衰竭;一个科技人员一生呆在科研院所,其结果究竟如何?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在8月1日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会议上,2号站网址道出一个惋惜的结果:他们有可能成为领导人、企业家、大学教授,可是这个体制把他们的青春耽误了。 正因为旧的科技体制的弊端,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迫在眉睫。 为此,中国林科院在公益性研究机构中率先行动,2号站江泽慧院长宣布,对全院17个研究所(中心)实行两种运行机制,分5类进行改革:第一,林业、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等7个所(中心)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管理。第二,木材、林产化学等9个所(中心)转制成企业,12月底前完成企业登记。第三,林业科技信息所等转制成中介服务机构。第四,院后勤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五,职能机构从现在的11个再精简到8个,人员从93人精简为65人左右。 自此,中国林科院改革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推进转制进入倒计时。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言称此举“走在公益性科研性机构前面”。徐冠华是研究所出身的科技人员,对用科研经费养人的现象最有体会,即使搞课题,也难有突破。他举出典型一例:一个研究员,同时搞7个课题,每个题只有5至10万元,为争课题,写本子、搞公关,要花多少时间?他又怎么创新?与此相对照的是,此次林科院留下精干、高水平的队伍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从事国家重大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就能集中优势兵力。 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林业局,马福副局长的一番话是对大家的鞭策:林业科研院所在推进改革上与国家其他类型的科研机构相比,要加大力度,否则,林业科研事业难以发展。 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人员的转岗分流。江泽慧院长要求全院科技人员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林业建设的全局,抓住机遇,主动进入国家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投身西部开发和四大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以发挥各自所长。 中国林科院是1996年7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相继制定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2号站客服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以院部机构为突破口,将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减到93人。精减下来的人员在一批科技型企业中发挥作用。

金旻同志任我院副院长、分党组成员2号站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人任字[2000]27号文件,2号站网址国家林业局2000年7月12日决定,任命金旻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司局级)。根据中共国家林业局党组林干任字[2000]9号文件,中共国家林业局党组2000年7月12日决定,金旻同志任中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党组成员。同时,兼任江泽慧院长助理。 金旻同志,男,1961年8月生,2号站客服湖南汉寿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82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1982年8月至1989年10月在中国林业出版社从事科技编辑工作;1989年11月起,在林业部(国家林业局)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先后任林业部科技司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党支部成员、科技司综合管理处处长兼国家林业局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主任,2号站中国林学会林业科技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99年5月起挂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职务。

2号站客服我院32名代表参加第21届国际林联大会

第21届国际林联大会于8月7日至1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张久荣常务副院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中国政府代表团和会议提供资助的国内应邀代表共计36人,其中,2号站客服中国林科院占32人,是历届国际林联大会国内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国际林联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2号站是世界林业界最重要和最富有意义的盛事。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森林与社会:研究的作用”。会议将在大范围内展示当前世界林业发展的特点和研究成果,2号站网址交流各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详情将于会后再作报道)。   

中国林科院科技体2号站客服制改革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会议于7月30日下午在京开幕。这是我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科技部最近召开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慧院长作了题为《实行分类改革,积极推进转制,加快我院林业科研事业的全面发展》的主题报告,深刻地分析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改革新形势,宣布了我院分类改革、推进转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近阶段的改革目标,并对今后的改革工作做了明确部署。 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对我们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徐冠华副部长和马福副局长分别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光临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徐冠华副部长在讲形势的同时,2号站网址对我院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期望,这就是在社会公益类机构的改革中先一步,创造经验,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国家林业局马福副局长讲话很短,却意味深长,充分表达了国家林业局党组对我院改革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江院长在主题报告中说,自1996年7月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来,中国林科院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每年都提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举措和新内容,不断完善改革思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根据院直属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确定了四个试点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并提出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与此同时,选择以院部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将原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简到93人,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有力地推动了全院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发展科技产业,强化技术创新。制定了《关于加速科技开发和产业建设若干意见》和《经济实体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清理撤并了20多个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狠抓拳头产品,形成产业规模。院自筹1000万元资金,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科技骨干企业“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以多种合作形式,组建了国林竹藤公司、上海昊林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三是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1998年在原森林保护研究所与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将郑州的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加挂“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牌子。根据“改造传统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的指导思想,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 四是增强竞争意识,健全创新机制。结合林业科研的特点,提出了符合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的自身发展规律的“市场取向,一院两制”的改革思路,相继制定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使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所有这些,为全院实行分类改革,进一步推进转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科技体制的改革精神,针对林业科研的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院分组决定对全院17个研究所(中心)以及院部机关、后勤中心,分五种类型进行改革,实行两种运行机制。第一类,林业、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等7个研究所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运行。第二类,木材工业、林产化学等9个研究所(中心),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第三类,以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分布在全院各所(中心)从事中介业务的机构为基础,组建“林业咨询服务中心”,成为中介服务机构。第四类,院后勤中心在调整结构、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向社区物业管理的方向发展,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五类,院部机关在1997年精简的基础上, 职能机构从现在的11个精简为8个,管理人员编制从现在的93人精简为65人左右。 根据全院部署,按非盈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7个研究所将于今年内完成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等工作,成立理事会,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于明年1月1日全面实施;向企业化转制的9个研究所(中心)将进行资产评估和经营性资产的界定工作,于今年12月底以前,完成企业登记。同时,成立“中林科技企业集团公司”,将转制的科研机构全部或分批进入科技企业集团,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人员的转岗分流,为此,2号站客服江泽慧院长要求,全院科研人员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林业建设的全局,抓住机遇,主动进入国家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投身西部开发和四大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活动,使西部省区和南方商品林业基地成为自己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我院各所、中心,2号站院属各处室、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两院院士、国务院参士、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个工程中心的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2号站网址刻苦攻关成就突出喜获殊荣为国增光 惠刚盈获国际林联杰出博士研究奖

近日,2号站网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青年专家惠刚盈研究员接到国际林联主席 JBurley的盛情邀请:8月7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第21届国际林联世界大会。他是该次大会上被表彰的 国际林联杰出博士研究奖7位世界林学家之一,也是我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1983年毕业于西北林学院,1998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林学博士学位的惠刚盈研究员,从事林业科研 工作17年来,已经在国外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3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出 版专著1部,2号站客服发表论文20余篇,4次荣获部、院、所级优秀青年论文一、二等奖。他先后参加过“六 五”、“七五”林业部和国家攻关课题研究;作为副组长主持了“八五”国家攻关专题“杉木建筑材优 化栽培模式研究”,并获国家林业局19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完成的“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 模型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理论,在修正相对生长理论的基础上创建标准树高曲线; 从生态学生物种群的角度首次探讨了林分直径分布的表达及动态预测;提出广义干曲线的概念,并首次 成功研制了我国杉木人工林的广义干曲线模型。他还在天然林研究热点———林分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取 得重大突破,提出描述林分空间结构的新指标和方法,首次解决了不用测距就可获得林木在地域上分布 格局这一世界性难题。 1998年留学回国后,2号站针对我国森林经营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了改善人工林稳定性和提高天然林生产 力及其防护功能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948项目“天然林恢复和经营技术研究”、国家教育部留学中 心资助的“天然林空间结构参数的研究”、人事部资助的“工业用材林材种结构动态模拟”及国家“九 五”攻关专题“杉木中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实行分类改革积极推进转制 中国林科院改革进入实质阶段2号站注册

记者蒋建科报道:中国林科院今天举行科技体制改革会 议。江泽慧院长在会上宣布,全院17个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9个转制成企业,2号站今 年12月底以前完成企业登记;7个核定编制后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1个转制成 中介服务机构。全院分类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推进转制工作进入“倒计时”。 据了解,中国林科院自1996年7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 来,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这个中心,每年都推出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举措和新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思路,努力探索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 果,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并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和最近召开的科技 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经过4年改革,该院以院部机构为突破口,将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2号站平台官网人员 从255人精减到93人,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试点工作。院里 自筹1000万元资金,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科技骨干企业“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 司”,并以多种合作形式,组建了国林竹藤公司、上海昊林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 院里还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结合林业科研特点,提出了符 合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自身发展规律的“市场取向、一院两制”的改革思路,相继制 定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使全院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这 些,为全院进一步推进转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中国林科院分党组审时度势,决定对全院17个研究所、中心分5种 类型进行改革,实行两种运行机制。 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人员的转岗分流。为此,江泽慧院长要求全院科研人员服从和 服务于国家林业建设的全局,抓住机遇,主动进入国家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投身西部 开发和四大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 等活动,2号站注册使西部省区和南方商品林业基地成为自己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国家林业局召开“2000年度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答辩会2号站注册

6月30日至7月1日,2号站国家林业局2000年度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答辩会在林业部招待所举行,我院有12项申报项目初步入选。此次共有46项参加答辩。由于我院项目组准备充分,2号站平台官网并由科技处组织了一次预答辩会,2号站注册所参加答辩项目均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