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2

资源信息研究所成功试飞中国林科院第二代机载遥感系统2号站

5月28-29日,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在河南省安阳市成功开展了中国林科院第二代机载遥感系统CAF-LiTH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LiDAR,Thermal,Hyperspectral)的航空试飞。CAF-LiTHy是机载新型多传感器集成观测系统,2号站网址该系统集成了激光雷达传感器Riegl VQ-580II、高光谱传感器AISA Fenix1k以及InfraTec-ImageIR系列的中波和长波红外框幅式相机,四种传感器共用同一套高精度的惯性导航和飞控系统。CAF-LiTHy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同步获取地物的三维信息和全谱段光谱信息,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400~2500 nm)范围内的高光谱数据,中波红外(2.0-5.7 μm)和长波红外(7.5-14 μm )的宽波段辐射温度数据,高密度的三维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该系统也是国内首套可以同时获取三维点云、高光谱以及热红外数据的机载综合遥感系统。 本次试验中,CAF-LiTHy搭载平台为安阳通用航空公司的运-5型飞机,2号站客服对安阳城区进行了13航带约77km2的遥感数据采集,采集的308 GB数据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水体、建筑、道路等典型的地物类型。在相对地面1000 m飞行时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密度约20 pts/m2;高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 70 cm,波段数599个;中波和长波红外温度影像空间分辨率分别为0.5 m。 各传感器供应商的4位工程师针对CAF-LiTHy系统的安装、数据采集操作以及上述测试数据的处理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培训。 相比于中国林科院第一代机载遥感系统(CAF-LiCHy),2号站第二代的CAF-LiTHy系统在全谱段高光谱、热红外探测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CAF-LiTHy系统的成功测试以及获取的高质量新型多传感器数据,展现了CAF-LiTHy系统在树种分类、森林定量参数提取以及林火、病虫害的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华林中心召开院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2号站网址

6月21日,华林中心召开院基金项目结题验收会。中国林科院孙振元研究员、王军辉研究员、朴春根研究员、吴波研究员、2号站客服徐海生高级工程师和北京林业大学刘玉军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受邀出席会议。中心党委书记张永安主持会议。 会上,中心5位项目主持人全面汇报了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科研成果以及财务情况。评审专家解析了各项目的国内外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指导意见和修改建议,2号站网址为科研团队后续研究开阔了新思路。经专家组评审通过,本次参加评审5项“院基金”项目全部顺利验收。 中心主任章尧想代表领导班子对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并要求中心科研人员不断开拓科研思维,夯实科研基础,落实项目责任,2号站认真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经费使用,按照任务书指标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科研人员20余人参加会议。

2号站网址森林微真菌多样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森林微真菌在森林生物多样性多样性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是森林资源再生、恢复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但是,2号站网址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的分类学问题尚未澄清,使之成为研究森林微真菌对凋落物降解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障碍。 图1. 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微盾壳科真菌Micropeltidaceae的重要形态学特征 图2. MCC树,通过分子钟结合相关的化石证据推测森林微真菌物种分化起源时间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吴海霞副研究员,2号站客服泰国皇太后大学凯文·海德教授、曾祥宇博士等人对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微盾壳科(Micropeltidaceae)真菌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重新鉴定、描述了微盾壳科真菌27个属的模式标本,采用LSU、SSU、5.8S、TEF和RPB2等基因片段构建了更加趋于自然的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微盾壳科真菌重要分类特征是子囊果呈蓝绿色并具多横膈膜的子囊孢子。研究表明,仅有Dictyopeltella、Dictyothyriella、Dictyothyrina、Dictyothyrium、Haplopeltheca、Micropeltis、Scolecopeltidium和Stomiopeltopsis这8个属隶属于微盾壳科,并为其它属确定了更适合的分类阶元。综合系统发育学等研究显示,微盾壳科应从原来隶属的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并入茶渍纲(Lecanoromycetes)作为其下的一个新目(Micropeltidales);分子钟结合化石证据的研究推测出,微盾壳科真菌的分化、起源时间约在1.3亿年以前。 该研究主要成果以Taxonomy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icropeltidaceae为题(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3225-019-00431-8)发表在真菌学Top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研究得到了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项目等的资助。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吴海霞副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系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客座博士研究生曾祥宇。该研究为森林微真菌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分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号站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林中心两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通过验收2号站注册

6月18日,应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委托,2号站热林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凋落物分解、氮矿化和树木生长对减雨的响应”和“珍优乡土树种米老排速生良种选育的研究”进行验收。会议由热林中心副主任贾宏炎主持。 验收专家组由热林所研究员曾杰、森环森保所副研究员王晖,热林中心研究员蔡道雄、教授级高工郭文福、高级工程师贾宏炎、副研究员谌红辉组成,组长由资源所雷相东研究员担任。 验收会上,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和查阅项目成果,2号站平台官网并经过质疑答辩与讨论,一致同意两个项目通过验收。 “凋落物分解、氮矿化和树木生长对减雨的响应” 项目以南亚热带红锥和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减雨控制实验,开展了凋落物分解、土壤氮矿化和树木生长对减雨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减雨处理下,红锥和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净氨化和矿化速率主要由土壤有效氮控制,2号站注册而净硝化速率受土壤湿度、无机氮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具有创新性。该研究为预测和制定适应降水变化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 “珍优乡土树种米老排速生良种选育的研究” 项目收集了广西、云南和广东的58个米老排家系,营建了40亩的米老排种源家系试验林;初步筛选出3个适合桂西南地区生长的米老排家系QS8、BY4和MD1。该研究为选育米老排优良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中心科研处、各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32人参加会议。

5项热林中心科学基金项目通过验收

6月18日,热林中心召开科学基金项目验收和中期检查会议,会议由中心副主任贾宏炎主持。 中国林科院资源所研究员雷相东等组成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执行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现场答辩和综合评议,同意“米老排天然更新机制及其更新林经营技术研究”“灰木莲有性生殖过程及其败育机制的研究”“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经营模式研究”“格木米老排人工林修枝技术研究”及“米老排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5个项目通过验收。 “马尾松种子园丰产技术研究”等10个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了中期汇报,专家组详细了解各项目研究进展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贾宏炎在会上指出,热林中心科学基金项目旨在解决中心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进科研与营林生产紧密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以科学基金项目为基础,积极申报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各类项目,同时要加强项目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及时做好验收项目材料归档工作。 中心科研处、各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共32人参加会议。

亚林中心召开第七次森林2号站平台官网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推进会

6月14日,亚林中心组织召开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江西省二调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全省二调督导与质量管理评价工作事项的通知》,2号站会议由亚林中心副主任钟秋平主持。 会上,亚林中心二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汇报了二调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阶段部署,各场(园)就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 亚林中心党委书记张殿松在总结时强调,2号站平台官网一是中心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推进二调工作,场(园)要抓住天晴有利时机,抓紧调查,确保6月底前完成中心调查任务;二是树立一盘棋思想,提前介入仙女湖、高新区二调前期准备工作,统筹考虑两区二调工作进度;三是做好安全工作,确保中心和新余两辖区内调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亚林中心纪委书记邓宗付,党委委员、人教处处长邓文清,2号站注册副主任刘国龙及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2号站网址亚林所两项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通过验收

6月1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林木顶端分生组织发育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杨树、悬铃木等人体易过敏树种低致敏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进行验收。两个项目均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承担,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副司长厉建祝、创新处处长宋红竹、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副处长尹昌君和亚林所所长王浩杰等参加验收会。会议邀请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2号站网址审阅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材料以及取得的成果资料,综合评议后一致同意两个项目通过验收。 顶端分生组织是根、茎、花和幼叶等器官发生和生长的基础,但多年生林木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调控机制以及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林木顶端分生组织发育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项目以杨树、楸树和山苍子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林木顶端分生组织发育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构建了杨树顶端分生组织再生分化调控研究体系,明确了0到5天是不定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阐明了PtWOX11、生长素受体PagFBL1、生长素响应因子PtrARF3.1等基因调控杨树茎及不定根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确定了早花楸树、山苍子生殖转变关键时期及生理特征,2号站客服明确了CbuSPL1、LcNAC1等基因调控花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构建了山苍子原生质体瞬时转化技术体系;阐明了杨树根尖吸收NH4+/NO3-的空间动态特征,揭示了杨树根尖寻觅N素养分的转录调控机制;明确了miRNA调控杨树分生组织响应温度胁迫的8条代谢通路,并证实了miRNA171及其靶基因通过解除休眠从而影响茎尖分生组织发育的调控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共获得PtrARF3.1、PagFBL1、CbuSPL1 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3个;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 论文9篇,1篇>6.0,4篇3.0≤IF≤5.0;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2项;构建了杨树顶端分生组织再生分化分子调控的研究平台、楸树和山苍子开花调控的组学研究平台、顶端分生组织温度响应miRNA调控的研究平台以及杨树根尖养分寻觅调控机制的研究平台;培养了林木生长发育规律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2 名,打造了一支由年轻科研人员组成的林木遗传育种与遗传改良理论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并培养研究生4名,出站博士后1名。 目前世界范围内花粉等过敏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日趋严重的态势。每年发病人数有数亿之多,仅欧洲每年用于治疗花粉过敏患者的费用就高达300亿欧元。我国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至少在5000万人以上,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六大慢性病、四大非感染性疾病之一。“杨树、悬铃木等人体易过敏树种低致敏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以杨树、悬铃木和马尾松等我国主要高致敏树种为研究对象,分离获得杨树、悬铃木过敏原全长蛋白序列32个,筛选出20份致敏患者血清,并开展了针对我国人群的三种树种主要过敏原和次要过敏原的鉴定;完成杨树、悬铃木17种主要过敏原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分离鉴定出杨树、悬铃木关键开花基因10个,构建过敏原基因过表达及RNA干涉植物表达载体9个,获得杨树转基因株系27个。评价、筛选出少絮杨树种质资源12份,花絮较对照降低10%;选育出速生优质低致敏新品种2个,花粉量较对照降低30%。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减少和抑制植物致敏源的形成和传播、促进植物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降低花粉、花絮过敏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项目实施,共审认定林木良种3个,发表研究论文21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培养研究生14名,营建杨树、悬铃木、柏木过敏特异种质资源基因库和试验林270亩,悬铃木优新品系繁育基地150 亩。

禽流感传播机制获得2号站客服重要突破

近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鸟环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全球院)合作开展禽流感传播机制,2号站网址并获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成果用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禽流感病毒随着候鸟迁徙在东亚—澳洲和中亚迁徙通道上从东到西进行传播,为我国禽流感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青海湖野鸟暴发了严重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病毒快速地传播至亚洲和欧洲,导致了大量野鸟死亡,甚至还感染至家禽和人类,H5N1病毒的快速传播及其带来的威胁,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病毒如何传播也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候鸟有三条迁徙通道,其中东亚-澳州和中亚-印度迁徙通道覆盖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H5N1禽流感病毒的快速地在欧亚之间进行扩散与传播,因此推测与候鸟的迁徙有密切的联系,然而目前H5N1 病毒是否跨不同的迁徙通道进行传播以及传播途径仍不清楚。 近些年,通过采用卫星跟踪技术,针对H5N1禽流感疫源鸟种,2号站客服选择青海湖地区的斑头雁和渔鸥,以及三门峡地区的大天鹅,对它们的迁徙路线进行了全天候的实时跟踪;同时在青海湖、三门峡和及其迁徙路线上进行样品的采集,以揭示H5N1病毒在不同迁徙通道上进行扩散与传播的途径。研究表明:青海湖地区和三门峡的 H5N1 病毒同属于 clade 2.3.2.1c 分支且高度同源,发现H5N1病毒是沿着大天鹅和渔鸥、斑头雁的迁徙路线从东向西进行扩散,病毒的传播与候鸟的迁徙路线在时空上高度吻合,同时还发现了H5N1病毒扩散与传播关键的时空节点。研究成果为H5N1禽流感病毒随着候鸟迁徙在东亚—澳洲和中亚迁徙通道上从东到西进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2号站论文题为“New evidence for the east–west spread of the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N1 virus between Central Asian and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s in China” (张国钢/森环森保所) 图. 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和候鸟迁徙路线 A. H5N1 HA 序列的进化树;…

黑龙江抚远森林生态定位站通过专家现场考察评审

6月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到黑龙江省抚远市,2号站网址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寒温带林业研究中心)申报的黑龙江抚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主站址、观测布局以及合作研究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听取了申报单位的汇报。中国林科院副院长李岩泉出席专家评审会。考察评审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创新处处长宋红竹主持。 黑龙江抚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寒温带林业研究中心)。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专家组成。 专家组认为,抚远林区地处我国最东北部,2号站客服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散生林区,是农业生产和湿地保育的重要生态屏障,拟建生态站观测区具有区域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此建立生态站,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科研与管理水平,完善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抚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站目标明确,2号站观测内容全面,观测布局合理,建设用地权属清楚,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较为完备,可供定位站长期使用,符合《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修编版》的建站基本要求和相关保障条件。专家组一致同意黑龙江抚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考察评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创新处、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哈尔滨林机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现场考察评审。

中国林科院2001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月8日-11日,为期三天的中国林科院2001年院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慧院长作了题为“面向新世纪,明确新任务,开创新局面”的主题报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参加会议,2号站并作重要讲话;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司长尚勇就我院实施分类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由张久荣常务副院长主持。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领导参加了会议开幕式。 在主题报告中,江泽慧院长提出了我院“十五”发展两大主题:一是创新,二是产业化。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新型机制,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自主创新,增强综合实力。 面对新世纪林业建设特别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需求,中国林科院如何创新和产业化。江泽慧院长在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 一是以科技持续创新与技术集成,全面提高林业重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针对当前和未来林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一方面,集中精干的科研人员,2号站平台官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争取在重点领域尽早实现突破,增加技术储备,加速成果转化,不断推出能够促进林业技术升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参与工程建设区全过程服务,包括技术培训、质量验收、监测评估等,以多种合作形式,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活动,全方位进入林业重点工程主战场。 二是以“市场取向,一院两制”的基本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院分类改革。对全院现有17个直属研究所(中心)以及院部机关、后勤中心,在院的统一管理下,分为五种类型进行改革,实行两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9个研究所、中心向企业化转制,7个研究所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运行, 1个机构转制为中介服务机构。其工作要求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分步到位,年内完成。 三是以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突破,提升林业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加强学科建设,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发展高新产业这四个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和纵深布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技术育种为重点,构筑数字林业和林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利用多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瞄准国际林业科技前沿,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源头的原始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加强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的集成示范并提高显示度,使中国林科院成为新世纪国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家重大林业决策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系统,成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了加快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切实保证“十五”任务的完成,江泽慧院长提出了五点重要思考:一是关于创新和林业新科技革命;二是关于学科建设与发展;三是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和环境;四是关于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五是关于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同时,2号站注册江院长在报告中,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院所文化进行了重点阐述。 李育才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融为一体,与社会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密切相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和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科技需求,中国林科院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基础性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形成有知识产权的产业。这是推进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调整,提高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