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林木顶端分生组织发育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杨树、悬铃木等人体易过敏树种低致敏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进行验收。两个项目均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承担,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副司长厉建祝、创新处处长宋红竹、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副处长尹昌君和亚林所所长王浩杰等参加验收会。会议邀请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2号站网址审阅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材料以及取得的成果资料,综合评议后一致同意两个项目通过验收。
顶端分生组织是根、茎、花和幼叶等器官发生和生长的基础,但多年生林木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调控机制以及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林木顶端分生组织发育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项目以杨树、楸树和山苍子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林木顶端分生组织发育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构建了杨树顶端分生组织再生分化调控研究体系,明确了0到5天是不定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阐明了PtWOX11、生长素受体PagFBL1、生长素响应因子PtrARF3.1等基因调控杨树茎及不定根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确定了早花楸树、山苍子生殖转变关键时期及生理特征,2号站客服明确了CbuSPL1、LcNAC1等基因调控花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构建了山苍子原生质体瞬时转化技术体系;阐明了杨树根尖吸收NH4+/NO3-的空间动态特征,揭示了杨树根尖寻觅N素养分的转录调控机制;明确了miRNA调控杨树分生组织响应温度胁迫的8条代谢通路,并证实了miRNA171及其靶基因通过解除休眠从而影响茎尖分生组织发育的调控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共获得PtrARF3.1、PagFBL1、CbuSPL1 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3个;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 论文9篇,1篇>6.0,4篇3.0≤IF≤5.0;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2项;构建了杨树顶端分生组织再生分化分子调控的研究平台、楸树和山苍子开花调控的组学研究平台、顶端分生组织温度响应miRNA调控的研究平台以及杨树根尖养分寻觅调控机制的研究平台;培养了林木生长发育规律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2 名,打造了一支由年轻科研人员组成的林木遗传育种与遗传改良理论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并培养研究生4名,出站博士后1名。
目前世界范围内花粉等过敏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日趋严重的态势。每年发病人数有数亿之多,仅欧洲每年用于治疗花粉过敏患者的费用就高达300亿欧元。我国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至少在5000万人以上,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六大慢性病、四大非感染性疾病之一。“杨树、悬铃木等人体易过敏树种低致敏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以杨树、悬铃木和马尾松等我国主要高致敏树种为研究对象,分离获得杨树、悬铃木过敏原全长蛋白序列32个,筛选出20份致敏患者血清,并开展了针对我国人群的三种树种主要过敏原和次要过敏原的鉴定;完成杨树、悬铃木17种主要过敏原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分离鉴定出杨树、悬铃木关键开花基因10个,构建过敏原基因过表达及RNA干涉植物表达载体9个,获得杨树转基因株系27个。评价、筛选出少絮杨树种质资源12份,花絮较对照降低10%;选育出速生优质低致敏新品种2个,花粉量较对照降低30%。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减少和抑制植物致敏源的形成和传播、促进植物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降低花粉、花絮过敏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项目实施,共审认定林木良种3个,发表研究论文21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培养研究生14名,营建杨树、悬铃木、柏木过敏特异种质资源基因库和试验林270亩,悬铃木优新品系繁育基地150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