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号站官网资讯 » 2号站客服_到底什么是中国茶道?

2号站客服_到底什么是中国茶道?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而不重形式。中国饮茶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入盐、糖、奶、姜、橘皮等各种佐料;另一类是清饮,即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分四个层次: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还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就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1、和——是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思想。

“和”也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儒家认为,和就是中,和就是度,和就是宜,和就是当,和就是一种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即“中庸之道”。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美。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美。

在品茗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美。

2、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妙?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提升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就是一个字——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子和庄子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在茶道中,演化为“茶需静品”的实践理论。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营造出一种宁静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通道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就男儿心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更主静,如“禅茶一味”便是也。

在茶道中,静与美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道士还是高僧、或是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明则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

3、怡——是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感受。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驱困提神,参禅悟道,见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道化成仙。

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无论你是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适畅。

4、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较执着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原点,同时又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追求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比较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比较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茶器比较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做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四重含义:

一者追求道之真——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体悟人生的目的。

二者追求情之真——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展现,达到互见真心的境界。

三者追求性之真——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四者追求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更纯粹,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层次。

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字画、建筑、天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比较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比较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比较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茶道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

“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

“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①煎茶 ②斗茶 ③工夫茶

△斗茶图卷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

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点,如人饮水,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经茶则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若茶则太小,可把茶则当滑溜梯,边转动茶仓边溜茶。唯茶则不应停靠在壶口,恐沾湿。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结跏趺坐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茶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食指扣入鋬内,以中指与拇指运转壶身,唯壶嘴应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饮茶十三式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对真正热爱饮茶之人而言,却不必可少。如苏东坡诗句所写:“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饮茶个中之味,余味无穷。

推荐阅读:精品茶台

   更多关于 "中国" "茶道" 的相关文章


下一篇 :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