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范建通讯员尹发权报道:一个科技人员倾注心力的成果却少人问津;一个科技人员到了中年,科研活力便很快衰竭;一个科技人员一生呆在科研院所,其结果究竟如何?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在8月1日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会议上,2号站网址道出一个惋惜的结果:他们有可能成为领导人、企业家、大学教授,可是这个体制把他们的青春耽误了。 正因为旧的科技体制的弊端,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迫在眉睫。
为此,中国林科院在公益性研究机构中率先行动,2号站江泽慧院长宣布,对全院17个研究所(中心)实行两种运行机制,分5类进行改革:第一,林业、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等7个所(中心)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管理。第二,木材、林产化学等9个所(中心)转制成企业,12月底前完成企业登记。第三,林业科技信息所等转制成中介服务机构。第四,院后勤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五,职能机构从现在的11个再精简到8个,人员从93人精简为65人左右。
自此,中国林科院改革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推进转制进入倒计时。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言称此举“走在公益性科研性机构前面”。徐冠华是研究所出身的科技人员,对用科研经费养人的现象最有体会,即使搞课题,也难有突破。他举出典型一例:一个研究员,同时搞7个课题,每个题只有5至10万元,为争课题,写本子、搞公关,要花多少时间?他又怎么创新?与此相对照的是,此次林科院留下精干、高水平的队伍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从事国家重大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就能集中优势兵力。
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林业局,马福副局长的一番话是对大家的鞭策:林业科研院所在推进改革上与国家其他类型的科研机构相比,要加大力度,否则,林业科研事业难以发展。 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人员的转岗分流。江泽慧院长要求全院科技人员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林业建设的全局,抓住机遇,主动进入国家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投身西部开发和四大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以发挥各自所长。
中国林科院是1996年7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相继制定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2号站客服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以院部机构为突破口,将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减到93人。精减下来的人员在一批科技型企业中发挥作用。